【科学的备课方法】小学科学备课教案10篇


教学工作总结 2016-09-23 03:38:18 教学工作总结
[摘要]【导语】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本站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

【www.gzgfw.com--教学工作总结】

【导语】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本站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篇二《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篇三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篇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它们谁吃谁?

  (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

  2、水田里的食物网。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

  (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

  (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

  (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3、扩展与思考。

  (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篇五 《蔷薇花丛》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

  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

  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

  (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

  (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

  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
篇六《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调查讨论活动。

  本课的学习活动与下两课时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与下面两课时统筹设计,进行单元备课。

  活动目标

  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活动过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文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主要包括:

  (1)科学发展的进程。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

  (2)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些内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时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

  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

  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

  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

  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此教

  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①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②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

  ③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

  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

  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

  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带来厂环境问题。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

  两步进行。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

  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

  (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

  (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查阅资料等。

  (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

  (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
篇七《寻找时间的痕迹》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

  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

  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

  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

  二、探究过程

  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

  (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

  (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

  2、寻找时间的痕迹。

  (1)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

  (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

  (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

  (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结。

  三、板书设计
篇八《它们是什么关系》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交流考察成果,认识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讨论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分析蔷薇花丛中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蔷薇花丛与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丛,并做好记录。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

  二、探究过程

  1、交流考察记录。

  ·请1—2个学生汇报展示考察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他们的考察情况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评价学生的考察活动。

  2、讨论蔷薇花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蔷薇花的生长需要什么,它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蔷薇花的邻里们生长需要什么,它们的食物和营养来自哪里?

  ·谁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和粪便,使它们成为植物需要的肥料?

  ·采用提问的方式,全班研讨交流。

  ·谁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

  如:肥料蔷薇

  蔷薇蚜虫

  蚜虫瓢虫

  能把这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能量关系连在一起吗?

  ·学生在记录本上表示各种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蚜虫鸟

  蔷薇

  微生物肥料

  3、了解动植物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问:除了食物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蔷薇花丛是蚜虫、瓢虫等动物遮阳避雨的场所;

  蝴蝶为蔷薇传粉;

  瓢虫为蔷薇花丛除害虫;

  蚜虫等动物的粪便是蔷薇等植物的肥料。

  ……

  ·如果蔷薇花生长不好,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蔷薇花旁边的小草等植物长得太繁茂,会发生什么现象?

  ·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知道草地、森林、沼泽、农田、城市和矿区等区域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篇九《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篇十 《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动植物正在灭绝或已经灭绝了。

  2、认识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4、认识到爱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我国一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教学难点:会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课前做的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你们知道地球上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动植物吗?

  把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教师补充介绍:19世纪,朱鹮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由于战争和环境破坏,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认为朱鹮已经灭绝了。直到1981年,人们在陕西秦岭重新发现7只朱鹮,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朱鹮现存248只。)

  二、探究过程

  1、认识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请学生说出书上图中珍稀动植物的名称,说一说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情况。

  (2)请学生介绍其他珍稀动植物的情况,也可以介绍当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3)教师要做好相应准备,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

  2、写一份关于某种珍稀动植物的调查报告

  (1)自主选题,可以选珍稀动植物,也可以选本地有特色的动植物。

  (2)交流调查活动计划。

  (3)调查活动安排课后进行。

  3、小结。

本文来源:https://www.gzgfw.com/gongzuozongjie/1772/

相关阅读
  • 2023年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美篇语文老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优质最新 2023年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美篇语文老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优质最新
  •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实用最新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实用最新
  • 2023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二学期实用精选 2023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二学期实用精选
  • 教学工作总结幼儿园最新 教学工作总结幼儿园最新
  • 学校年终教学工作总结最新 学校年终教学工作总结最新
  •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二年级上册最新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二年级上册最新
  •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最新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最新
  • 2023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报告优质推荐 2023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报告优质推荐
为您推荐